您的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备份 > 组织生活 > 正文
探索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探索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陈岚 周波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城市规划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城市规划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的增长。伴随着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事业与新时代城镇建设事业的共同成长,我们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建立符合城市及区域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办出专业特色。本文分析了城市规划专业所面临的形势与机遇,阐述了人才培养的理念,并务实地提出了根植于四川乃至西部地域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城市规划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 教育

教育的内涵由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所构成,因而关于教育的讨论大多是基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探讨。城市规划是一门交叉类、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理、工、文、艺诸多学科领域。它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是一门涉及城市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的学科。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规划教育事业与新中国的城镇建设事业共同成长,国内约100多所院校设立了城市规划专业。当前,根据社会对城市规划本科层次人才的普遍要求,各院校纷纷对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我校城市规划专业也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提出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机遇与挑战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旧有的城市功能与形态面临着冲击。目前,党和国家已经把加快城市化进程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和突破口之一。在探索的新阶段,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将面临诸多的新问题、矛盾和困难,尤其是中国东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还十分落后等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大批新型的从事城市规划建设与研究的人才,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城市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高等院校作为各类人才培养的基地,应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向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提出了挑战,为规划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也为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带来了更为理智和创造性的思考。

二、人才培养的理念

对于21世纪的中国,作为一门亟待发展的学科,城市规划专业实践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如何意识到开创中国城市规划学科专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完善有关的专业教育体系并把握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些都是我们学术教育界以及工程实践部门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院的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应本着整合优化的思想,吸收国内外教育的精髓,探索适应自身特色的定位与方向。不仅要符合地方性综合院校的专业和学科结构的基础性、互补性与综合性,同时要体现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

根据国际城市规划教育理念,我们认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体现以下特点:

(1)交叉性:城市规划的专业范畴涉及众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建筑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景观学、旅游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艺术、测量学、计算机技术等等;

(2)开放性: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没有严格的专业界限,它不仅向建筑学和景观学人士开放,也向其他具备自然科学背景的人士开放,使具备各种专业背景的人都有机会基于其专长从事城市规划工程实践;

(3)综合性: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多方面人士的参与导致了学科的综合性,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所需要培养的不是单一门类知识的专才,而是综合应用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全面性人才;

(4)体系性:城市规划专业有其完整独立的学科体系,其多学科知识关系是有序的,基本统一在“城市规划与设计”这一总纲之下,不同研究方向只是手段和角度不同而已。

三、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构建

1、理工结合、文理渗透模式

城市规划专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一个专业。为适应现阶段和今后较长时间内我国城市的发展需求,我校城市规划专业新一轮教学计划的制定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原则。在规划基础教育阶段要加强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设计以及艺术等学科教学内容的交叉与渗透;同时,围绕城市规划基本内容,加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工程技术等相关知识的传授。从而实现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学生的专业适应性,使学生能够在广泛的领域从事规划与设计、策划等多种高级技术与管理工作。

2、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1)寻求地域特色

我校所处的地域——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我们结合地域特点,以城市建设和古城保护为突破点,发展学科特色。突出本学科在西部地区地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专业教育特色,探索西部历史文化名城(镇)的保护与规划,开展四川及西部民族地区城镇环境特色的传承与研究,并加强四川人居环境及中小城市的规划设计与研究。同时,探索培养具有四川山地及民族特色的城市规划技术与管理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地域特色。

(2)构筑人文精神

通过拓展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开展广泛的社会认识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和文化,加强文化素质和人文意识的培养,注重地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适应当代社会和城市文化的发展要求。

(3)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融合中西城市文化,博采众家之长,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国内竞赛,激发创新思维。通过多方位的开放教育体系,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大胆竞争的意识。

(4)注重实践应用

加强实践环节,建立教学、科研、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和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和工程设计实践,增强学生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具备良好的实际工作能力。

(5)强调综合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厚基础、强过程、重能力、多规格的人才培养特色。利用交叉学科优势,拓展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多向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创造严谨而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道德、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3、实行教学改革,形成教学特色

我校城市规划专业在遵从国家教委对城市规划专业教学计划要求基础上,围绕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教学特色,具体措施是:

(1)教学体系采用模块化、目标化模式:对五年制教学计划采用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总纲,按“基础、技术、能力、理论、交叉”五个模块建立学科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各模块间相互渗透、关联,并有各自的明确目标。“基础模块”以打好学生专业基本功为目标,兼顾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启蒙与训练;“技术模块”则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并力求改变以往只学不“做”的弊端,增强学生对技术课程的兴趣与重视程度;“理论模块”以了解国内外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划原理、城市道路与交通等内容为主要目的,使学生了解这些基本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并掌握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共性思考方法和设计原则;“能力模块”在教会学生掌握城市规划设计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以强化学生基本创作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协作精神的训练为目标;“交叉模块”则通过加大跨学科选修学分,有目的地设置、安排一些与城市规划事业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为学生掌握城市开发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所需知识创造条件。在“五模块”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学校综合学科的优势,不断充实、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2)课程建设方面:更新设计基础课程中机械重复内容,增加对城市空间及元素的认知内容;专业理论课中,增加互动式教学方法,如设置讨论环节,针对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边学边思考,使学生融会贯通;另外,注意加大新技术、新观念在教学中的融合,可结合实际工程测绘与设计进行强化。

(3)注重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应用型的设计人才,专业化的规划设计或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人才,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利用学校理工科、文科、艺术类学科门类齐全、实力较强的优势,加大相关学科选修课学分,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地选修跨学科课程,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向化。

四、结语

我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刚刚起步,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一直是我们的主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务实地提出了以上教学改革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及观点。既着力于改革固有的教学模式,又不盲目崇洋照搬,在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教育发展之路。同时,突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地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专业教育特色,探索培养具有山地及民族特色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为四川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城市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戴俭,傅岳峰.实践“3+2”模式探索建筑教育特色.2005建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曾琳,王飒.探索新办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2005建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狄雅静.立足科学研究,构筑专业特色.2005建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崔春龙等.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研究.四川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四川省新世纪教改工程),2005.

5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学思想与教学改革.http://archt.xmu.edu.cn.

作者简介

陈岚,新葡萄8883官网AMG讲师、建筑系副主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博士生

周波,新葡萄8883官网AMG教授、副院长、博士

更新时间:2006-08-30 21:56:00点击次数:打印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