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8883官网AMG
学位授权点建设2022年年度报告
2023年11月5日
一、总体概况
1.1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新葡萄8883官网AMG环境学科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1980年举办了环境保护工程培训班,1985年环境监测专业开始招生,1986年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系,1990年环境工程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生,2005年获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工程硕士,2012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目前,学科拥有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工程硕士授权点,可授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环境生物工程、人居环境博士学位。环境工程专业最新的全国学科评估为B+,并于2017年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环境工程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进入新葡萄8883官网AMG“先进轻工技术与环境保护”一流学科群。2020年获资源与环境博士学位授权点。
截止2022年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授位点有专任教师69人,正高级29人、副高级28人、讲师11人(含专职博士后)。专任教师中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青年学者1人、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人、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人1人、四川省千人计划/天府峨眉计划3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20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2人、海外高端教师1人、校外创新创业专家20余人。
拥有3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中心(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四川省环境保护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四川省环境保护环境催化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四川省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水安全与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中德水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川大-熊大环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中日环境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2022年到校科研经费总额4646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2428.79万元,横向科研经费2217.21万元。发表国际SCI论文184篇,中文核心以上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2篇。
1.2 学科建设情况
本学科不断探索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本学科已同国际上数十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联系,平均每年来校交流的国际专家近40批次。在新葡萄8883官网AMG率先设立了本科“2+2”项目,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土木环境工程”双学位人才。在教学方面先后引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环境工程双硕士核心课程”、与美国华盛顿大学交流培养本科生。与美国加州大学、中国九寨沟管理局联合组建“中美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成立“中德水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与日本熊本大学组建“木田环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1.3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情况
1.研究生在读情况
2022年资源与环境硕士研究生招收全日制推免生12人,全日制统考录取32人,非全日制4人,总计44人。
2022年资源与环境博士研究生招收统考录取15人,全日制申请制录取15人,总计15人。
2.研究生在读情况
2022年资源与环境在读硕士研究生97人,博士研究生44人,在读研究生合计141人。
3.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情况
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情况如下:
2022年6月授予全日制专业学位 28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1 人;9月授予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 3 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 1人;12月授予专业学位 0人,合计33人。
4.研究生就业情况
2022年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33人,就业33人,就业率为100%,就业单位包括党政机关、高等教育单位、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部分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
1.4 研究生导师状况2
表1为本学科研究生专任导师状况。专业研究生导师共56人,50%以上人员年龄小于45岁,各年龄段分布较合理,具有博士学位导师占比为81.20%%,研究生导师生师比为4.9:1。
除此之外,本专业双聘魏复盛院士,并特聘汪华林教授(长江、杰青)担任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到本学科访问或开展合作研究的海外科学家达30-40人次/年,工作2-6周的海外科学家达6人。聘请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姚刚研究员每年来校工作1-6月,以及短期来校交流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吴唯民研究员、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王正明研究员,聘请美国科学院院士Alexandra Navrotsky为荣誉教授,聘请企业导师20余人。
表1 研究生专任导师规模与结构数据
专业技术职务 |
人数 合计 |
年龄分布 |
学历结构 |
博士导师人数 |
硕士导师 人数 |
兼职博导人数 |
25岁及 以下 |
26-35岁 |
36-45岁 |
46-59岁 |
60岁及以上 |
博士 学位 |
硕士 学位 |
正高级 |
24 |
0 |
0 |
6 |
18 |
0 |
20 |
4 |
22 |
24 |
3 |
副高级 |
22 |
0 |
2 |
6 |
14 |
0 |
16 |
6 |
4 |
22 |
0 |
中级 |
9 |
0 |
0 |
4 |
5 |
0 |
8 |
1 |
0 |
2 |
0 |
其他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总计 |
56 |
0 |
2 |
16 |
37 |
0 |
36 |
10 |
26 |
46 |
3 |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特色做法
实施思政教育“四力三性”工程,即突出党建引力,凝聚协同合力,整合资源潜力,策发学生动力,熔铸学生品格韧性、成长塑性、发展弹性,全面构建环境特色的“三全育人”思政体系,培养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新时代拔尖环境人才。
(1)突出党建引力:以党建引领思政教育,开展支部建设年终汇报、个人成长年终汇报等“晒成绩”方式夯实师生党支部建设;通过组织党员“微评论”、“微亮相”、“微实践”,创新党员党性教育路径;通过“读原著悟真理”、“形势政策大讲堂”、校外实践等特色活动,丰富主题党日活动形式。实施研究生党员联系辅导本科生的“朋辈导师”计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凝聚协同合力:一是组织协同。校、院两级协同,主动将学生思政教育融入学校思政教育“大格局”;党组织、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协同,结合专业开展日常思政教育,成立“学生学术科技协会”;二是队伍协同。构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教导员、班主任、学术导师、组织员“六位一体”思政队伍体系,实施青年教师“四个一”计划,优秀学生“学长计划”。三是课程协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在环境专业课程中融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教育,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研讨,分批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开设研究生综合素质系列课程。四是渠道协同。充分利用学院微信、团委微信、QQ、微博开展网络思政,凝聚线上线下思政教育协同合力。
(3)整合资源潜力:一是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江姐纪念馆、观看《江姐在川大》舞台剧、诗意话剧《待放》,积极申报“江姐班”。二是校园活动资源。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开展“八秒正能量微视频”、“凤凰展翅”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丰富课外文化,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策发学生动力:入学阶段行业领军任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科学研究优秀学长经验分享,带动专业训练;毕业年级优秀校友经验分享,塑造职业理想。组织本科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做科研训练,激发科研报国动力。
(5)熔铸学生品性:建立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和以培养健全人格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熔铸学生信念坚定、坚忍不拔的品格韧性。确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和职业生涯导航思维,打造个性化、差异化成才通道,增强成才塑性。
2.获得成效
本学科充分发挥“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的思政教育理念,将思政教育全方位多维度融入学生成长过程,延伸出校园,深入到实践,在学生培养方面卓有成效。
(1)课程思政筑梦奠基:近三年已完成80%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有力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学生成长杆头日上:建设研究生综合素质系列课程,锻造了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已有2支科研团队获得校级“德沃群芳”育人文化建设优秀团队。
(3)主体教育成效显著:培养优秀学生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情怀,将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科技资源充分融入每年两次的实习实践当中,有力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研究生科研课题100%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
(4)意识形态阵地坚固:近五年本学科无一起网络、心理事件。疫情期间仍然保持常态化思政教育。基层党建迈上新台阶,意识形态安全领域零事故、零问题。
(5)管理服务深入人心:学科领导班子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同时加强奖学金、助学金的管理,近五年为本学科贫困学生提供资助逾87人次,资助金额逾236万元。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3.1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本学科坚持“以学为中心,学研融合,面向需求”的教育理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并实施:
1.以生态文明国策为核心,建立环境学科课程思政体系。
以生态环保为着眼点,积极引导研究生探索生态环境的兴趣,同时培育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和环境保护的社会担当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效贯彻落实当的教育方针和生态文明重大战略思想,形成环境学科的特色课程思政体系。
2. 突出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结合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教授专家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形成了轻工、化工、材料、生命、医学等多学科融合的“环境+”协同培养模式;突出注重与本科知识的衔接及区别,保证授课深度;将科研成果、生产实践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并参考川大本科教学改革的特色做法,积极探索适合研究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鼓励用研讨式教学、批判性讨论等授课方式,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3.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环境学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优化导师队伍结构,目前研究生导师100%拥有用博士学位;本学科不断探索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已同国际上数十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联系,提高了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借助学科的科研平台等,将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以教授团队为主体开设《工程伦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科研伦理和工程伦理意识,并结合课程教学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
4.严格审查新开设课程。
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负责对新开设课程进行审批,明确课程设置标准,坚持按需求、按标准审查课程。对已设置课程的开设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定期审查,保证课程符合培养需要、保持较高质量。对于不适应培养需要的课程应及时进行调整,对于质量未达到要求的课程提出改进要求。对于无改进可能或改进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应及时调整任课教师另行开设或停止开设。
5. 创新考核方式,严格课程考核,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
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的特点确定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根据学校、学科、博士和硕士层次的实际情况,结合研究生中期考核或设立单独考核环节,对研究生经过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进行综合考核。
6. 严格课程质量督导,配备教学激励制度。
建立学院领导-督导组-系主任-专任教师的多级听课监督制度,定期对所有专业课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监督。不定期组织人员对课程的开设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抽查,同时根据学生评教、教师自评互评和学院评价的情况,对研究生课程进行评估及结果反馈。对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教师,由学科帮助其改进工作;对于无改进空间的,调整其他教师开设或停止开设该门课程。配备教学激励制度,对于优秀教学典型,将给予表彰,并在职称评审、研究生名额分配等过程给予倾斜。
7.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
学校培养单位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合作单位参与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实践课程和案例课程建设、专业实践指导、学位论文开题与答辩、培养质量评价等研究 生培养的全过程。工程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由来自本校的导师和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产业导师)组成。
3.2 导师选拔培训、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1. 特色做法:
本学科师德师风建设紧紧围绕“确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职责,严守职业纪律,优化职业作风,提高职业技能”进行。
(1)加强制度规范,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化。一是积极筹备组建院级师德师风建设与监督小组,把师德师风建设列入日常工作中,强化组织领导,定期研究工作。二是强化责任落实。系主任和支部书记为师德师风建设责任人,明确职责,推进落实。三是完善规章制度。学校学院制定出台《新葡萄8883官网AMG教职工师德师风规范》《新葡萄8883官网AMG教师师德年度考核实施办法》等制度,规范师德行为,推进学生评教,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监督网络。
(2)强化学习研讨,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的常态化。一是以学习制度规范为抓手。通过学习《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校内制度文件,使每位教师准确把握倡导性要求和禁行性规定,使师德规范成为普遍认同和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二是切实执行双周政治学习,多渠道、分层次开展学习教育。三是以研讨交流座谈为平台,引导全体教师自觉地养师德、树师表。
(3)开展主题活动,打造师德师风建设的品牌化。一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题活动,引导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二是开展评优评先活动。通过表彰十佳教师、师德标兵、辅导员年度人物等,注重榜样引领,弘扬师德风范。三是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要求,通过师德自查、找准问题、剖析原因、查摆整改,将师德师风提升活动落到实处。
(4)深入宣传培训,引领师德师风建设的导向化。一是以模范学习来确立榜样。深入学习宣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伯礼和我校教师钟本和等先进事迹,以模范为榜样,以典型来引导。二是以教育培训来把握方向。积极把师德师风教育与学校学院各类岗位培训相结合,将教师职业道德、学术规范等列为岗位培训、业务培训、专题讲座的重要内容,以系统的教育培训来把握师德师风建设方向。
2. 成效:
本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满意度、教学满意度、专业课教师的授课效果满意度、和各项教学设施的满意度均大于85%,无一例教学事故。其次,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政治表现、业务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评价满意程度高,总体满意率达98%以上。具体反映在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国家人才工程入选者5名,省级人才工程入选者25名。教师获得学校各类教学奖25项。指导学生的论文多次获得全国高校环境类专业优秀毕业论文及其他学术成果奖。全国、省市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教师占比48%,学术影响力高。
3.3 学术训练情况,学术交流情况,研究生奖助情况
1. 研究生学术训练制度
组织学术交流,开展研究生论文写作培训。努力开拓研究生学术交流的途径,采用“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国内外专家做学术报告,组织学术交流。积极组织研究生内部的学术交流,开设科研讲座,交流科学研究的体会和成果。
在校研究生在导师课题组的教育指导下,定期(通常每两周一次)参加课题组会的讨论学习,及时进行参与课题的讨论交流,汇报学习情况及实验进展的状况,同时完成导师布置的课题方向的最新前沿进展的文献查阅及汇报的训练。
2. 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
按照新葡萄8883官网AMG学位办的要求,硕士研究生需参加学术交流活动15次(其中2次为自讲报告)。其中专业硕士需参加学术交流活动10次。
3. 研究生奖助情况
新葡萄8883官网AMG研究生奖助体系由国家奖助金和学校奖助金两部分构成,国家奖助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助金包括学校学业奖学金、学校助学金和学校“三助”岗位津贴。其中,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按照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执行,学校“三助”岗位津贴包括助研岗位津贴、助教岗位津贴和助管岗位津贴,奖助标准及相应的奖助比例如表2所示。
表 2 博硕士研究生奖助标准及相应的奖助比例
类别 |
等级 |
助学金(含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 |
学业奖学金(补助学费) |
助研岗位津贴 |
国家奖学金 |
助教 岗位津贴 |
助管岗位津贴 |
博士研究生 |
一等 |
1500元/月 |
全额学费(上限18000元/年) |
2400元/月 |
30000元/年(以教育部当年下达指标为准) |
400-1600元/月 |
14-16元/小时 |
二等 |
1500元/月 |
全额学费(上限18000元/年) |
1900元/月 |
三等 |
1500元/月 |
全额学费(上限12000元/年) |
1400元/月 |
硕士研究生 |
一等 |
600元/月 |
全额学费(上限12000元/年) |
900元/月 |
30000元/年(以教育部当年下达指标为准) |
400-1600元/月 |
14-16元/小时 |
二等 |
600元/月 |
全额学费(上限12000元/年) |
300元/月 |
三等 |
600元/月 |
全额学费(上限6000元/年) |
100元/月 |
其他 |
600元/月 |
|
|
|
说明:
1) 助学金包含了国家助学金和学校助学金,博士生助学金标准为1500元/月,硕士生助学金标准为600元/月。在一、二年级,助学金按照12个月发放,其中10个月为国家助学金,2个月为学校助学金。在研究生第三年级(四年制博士生的第四年级),助学金按照10个月(从9月至次年6月)发放,均为国家助学金。
2) 学业奖学金用于学生的学费补助,具体金额参照各专业学费标准和国家规定的学业奖学金上限确定。博士生学业奖学金上限为18000元/年;硕士生学业奖学金一、二等上限为12000元/年,三等按半额学费确定,不超过6000元/年。
3) 博士研究生“助研岗位津贴”金额中包含导师支付部分,导师具体支付金额按照文理工医不同学科不同比例执行。除学校提供的博士生“助研岗位津贴”外,博士生导师为招收的博士生提供一定比例的“助研岗位津贴”。导师资助的“助研岗位津贴”由各学院(中心、所)负责落实发放至各位学生。
根据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科与工科医科的不同特点,博士生导师支付博士生助研岗位津贴的基本额度如表3。
表3 博士生助研岗位津贴的基本额度
类别 |
基本额度(万元/生/年) |
人文学科和从事纯理论研究的社会学科(由社科处界定) |
从事应用研究的社会学科(由社科处界定)和数学学科 |
理科 |
工科、医科 |
年度招1名博士生 |
0 |
0.24 |
0.6 |
0.72 |
年度招2名及以上博士生* |
0.24 |
0.6 |
0.72 |
1.2 |
*注:同一年度招收2名及以上博士生的导师,所有学生均按照“年度招2名及以上博士生”标准资助。
4) 硕士研究生“助研岗位津贴”中,一等奖获得者硕士生导师承担不少于200元/月,二等奖获得者硕士生导师承担不少于100元/月。
5) 导师根据研究生实际助研工作情况,可在相关规定范围内为助研工作优秀的博士生在上述基本额度上增加发放津贴。
6) 鼓励校内单位以单位名义,根据研究生的科研及其它工作,发放更高额度的助研岗位津贴及其它津贴。
7) “助教岗位津贴”指硕士生和博士生参加教学助教岗位,学校按照参加情况发放的津贴,具体按照学校相关文件执行。。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4.1 人才培养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面,我们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研究生教育针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情况如下:
(1)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导师起到言传身教作用,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2)注重分类培养,强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增强研究生招生计划等资源调控的精准度,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
(3)强化导师岗位管理,明晰职责边界。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给负责任的导师撑腰。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同时,加强导师培训,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
(4)严格质量管理。严把入口关、严把过程关、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用好学位授权点评估、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加强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检测。
4.2 教师队伍建设
本学科积极开展教师教学学术及专业学术能力、教师国际沟通能力、探究式互动教学示范课等培训。落实“双师”人才培养,与相关工程机构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近年来,培养国家人才工程入选者5名,省级人才工程入选者25名。此外,学科积极引进高水平博士后进站工作,目前有8位在站博士后,为今后新鲜血液输入提供保障,并积极引进高水平导师和研究团队。全国、省市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教师占比48%,学术影响力较高。另外,江霞老师团队获省级创新科研团队,2支科研团队获德沃群芳科研团队称号(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和高级氧化技术课题组),组建了两支教学团队(大气污染控制教学团队和水污染控制教学团队)。
4.3 科学研究
1.科研项目
资源与环境学位授权点2022年到校科研经费总额4646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2428.79万元,横向科研经费2217.21万元。发表国际SCI论文184篇,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2篇。
2.学术成果
学术科研成果方面,2022年新葡萄8883官网AMG资源与环境专业,累计发表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6篇。其中,发表国际SCI论文184篇。在高水平论文方面,在中科院期刊分区(2022年)1区期刊上发表48篇,相比于2021年提高300%。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等环境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篇,相对于2021年进步显著。因此,虽然在高水平论文方面本专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提升,但是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方面还需进一步突破。另外,本专业2022年累计在《环境科学》、《环境化学》、《工业水处理》等国内主流环境领域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2余篇。在所有的科研成果中,以学生为第一作者的成果超过80%,其中超过90%为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表明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4.4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国际合作交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强调: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因此,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为努力进行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我校构建了“433”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本硕博贯通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研究生导师“七导”机制、导师动态管理办法等,打造一支全面引领学生成长、德才兼备的导师队伍,为实施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学校长期坚持把加强学术诚信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制定出台了《新葡萄8883官网AMG关于加强学术诚信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设立“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管理办公室”,建立新生入学签订《诚信承诺书》制度,《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入学第一课,开设《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研究生系列必修课,开展“诚信教育宣传月”,推进学术诚信专题网站建立,实行学位论文盲检盲评制度、课题申报和结题、科研奖项评审等环节学术诚信一票否决,实施以学术型社团为引领的学风建设计划等一系列学风建设举措,形成了覆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机制、渗透于研究生培养“全方位”的防范机制、对失范行为“零容忍”的惩戒机制。
学校稳步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实施包括全过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全方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计划和全新型专业学位教育创新计划在内的三大类研究生培养行动计划。
多措并举提升生源质量。近五年共组织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200余场次,6000余名高水平院校本科生参加;实施本硕博连读计划,每年从高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优秀人才,进行贯通培养,使拔尖人才培养有计划、长周期、成系统。积极主动外出进行招生宣传,现每年报考的硕士生近4万人,博士生6千以上,均高居全国前茅。
强化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机制,鼓励研究生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的科学研究;作为教育部首批“课程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学校累计共资助250余项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深入推进本硕博优秀学生贯通式培养工程,修订并实施全新的贯通式培养方案;鼓励跨学科、跨机构协同培养,积极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1+1”国际双导师联合培养。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近五年来全校累计支持1000余人次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积极探索新工科培养模式,紧密结合相关工程领域重大、重点工程项目,设立“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计划”项目。
我院根据学校“大川视界”大学生海外访学计划的相关政策,启动“大川视界”大学生海外访学计划中研究生相关暑期夏令营,其中包括加州大学欧文分校innovation项目、伯明翰大学项目以及越南河内国家大学项目。我院响应学校UIP开展的“国际交流营项目”,充分利用外籍专家资源,接待的海外学生人数逐年增长,通过国际交流营与开设全英文课程等为学生提供与海外师生交流、聆听海外名师讲学的机会。2013至今,学院共接待境外师生524人,邀请60名海外高校外籍专家开设全英文课程54门,为学校接待国外师生最多的学院之一。在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等方面,学院取得了突出成效。2016—2020年,学院共主办国际学术会议5次、邀请815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获得国际合作科研项目90项、邀请319名海外学者来校讲学,2022年,受到疫情影响,我院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和部署,2022年在华国际会议、国际交流活动暂停,对外合作与交流活动减少,教师出国出境1人次,学生出国出境4人次(不含跨年交流学生),
参加线上外事活动教师1人次,学生2人次。来华访问学术大师1人次;全球疫情形势下,为确保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延续性,在学校相关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线上等多种方式进行。受疫情影响,学院留学生依然采取线上教学方式,在校学位生共149人,其中博士10人,硕士4人,本科135人。相关教师采取线上指导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授位本科54人,博士1人。2021年国际课程周采取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邀请国外知名专家进行课程讲座和活动,开设国际专家课7门,国际交流营2个。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5.1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1.学科自我评估进展
因资源与环境的博士学位授权点于2019年申请获批,2020年9月开始招生;资源与环境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18年完成自我评估以及第四轮学科评估,根据评估意见,学科建设进行了持续改进,于2020年完成了第五轮学科评估,并完成2021年度本学科授位点建设。2022年度本学科授位点建设依然取得了较丰硕成果:
(1)培养目标与学位标准:修订了博士和硕士学位培养方案及授位条件,达到本学科应掌握的基本知识结构与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及学术能力的培养目标;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授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学位论文达到学校基本要求学位标准,其中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有个人证书)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项(有个人证书,省部级一等奖排名前5,省部级二等奖排名前3,省部级三等奖排名第1),或者学位论文送教育部第三方平台的5份评阅意见均为90分及以上,或者以第一作者和新葡萄8883官网AMG为第一署名单位取得至少1篇以上E刊论文,或者参与国家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的制定(以署名为准)1项或者作为第一发明人且新葡萄8883官网AMG为第一专利权人并有3项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密切相关已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或1项国际PCT发明专利,或者参加重大工程项目并做出重要贡献(申请人需提供项目立项报告、验收报告、鉴定证书等证明自己贡献的材料以及项目负责单位出具的证明,上述材料经校企导师和培养单位认可后方可答辩,申请人做出的贡献需在答辩中取得答辩委员会认可);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和新葡萄8883官网AMG为第一署名单位公开发表1篇以北大核心及以上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或者以新葡萄8883官网AMG为第一专利权人,与申请学位研究内容密切相关已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或者软件著作权1项,且申请人署名排前2(导师排名第一),或者参加重大工程项目并做出重要贡献(申请人需提供项目立项报告、验收报告、鉴定证书等证明自己贡献的材料以及项目负责单位出具的证明,上述材料经校企导师和培养单位认可后方可答辩,申请人做出的贡献需在答辩中取得答辩委员会认可)。
(2)学科方向和学科特色:持续建设资源与环境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主干学科方向较为齐全,设置合理,逐渐成为新葡萄8883官网AMG“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群的主力学科,着力打造与轻工、化工、材料、医学等交叉融合的“环境+”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了以西南地区为特色的“大气、水、土壤、固废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多尺度环境监测”优势学科,肩负着国家西部地区环境学科发展、教育及人才培养重任。
(3)师资队伍:学科师资队伍得到持续发展,截止2022年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授位点有专任教师69人,正高级29人、副高级28人、讲师11人(含专职博士后)。专任教师中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青年学者1人、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人、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人1人、四川省千人计划/天府峨眉计划3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20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2人、海外高端教师1人、校外创新创业专家20余人。
(4)科学研究:2022年到校科研经费总额4646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2428.79万元,横向科研经费2217.21万元。发表国际SCI论文184篇,中文核心以上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2篇。
(5)教学科研支撑建设:持续建设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平台,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四川省环境保护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四川省环境保护环境催化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四川省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水安全与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部级平台。
(6)人才培养:2022年报考资源与环境博士和硕士的人数和生源质量均良好,其中报考博士研究生人数54人,实际录取15人,录取率为27.78%;报考资源与环境硕士研究生人数超过300人,实际录取44人(包括推免研究生等),录取率为14.7%。2022年授予资源与环境硕士学位33人(含非全日制),满足培养考核要求。
2022年度,学科课程体系设置不断完善,资源与环境博士生课程将环境工程前沿技术、环境工程创新实践课程作为核心骨干课程,硕士生课程将环境科学前沿与进展、环境工程前沿与进展作为核心骨干课程,博士生的核心骨干课程主讲教师不少于10人,硕士生的核心骨干课程主讲教师不少于4人,充分体现本学科的学术性、前沿性和特色,为研究生中期考核评优及分流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持续修订了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机制、完善了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名目及参与机制;制订了资源与环境博士学位授予方案,修订了硕士学位授予方案;修订了学位送审、抽检制度,实现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盲审制度,充分保证论文质量;进一步强化建设学生的学生风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学术规范教育;持续建设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管理服务以及学生就业保障机制。
2.问题分析
(1)具有境外经历的教师占比还未达到考核所要求的30%。
(2)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还有待提高,以适应重大和复杂科学技术需求。
5.2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2022年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如下:
学生姓名:李昕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论文题目为《基于生态价值转换的龙泉驿区公园城市建设研究》,抽检结果:合格。
六、改进措施
1.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体系,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1)继续从海外和国内知名院校引进高水平师资,进一步优化学位点师资队伍的学术构成和年龄结构。
(2)继续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培养,改善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具备海外研究经历的教师比例。
(3)继续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支持力度,重点改善他们的科研和教学条件。
(4)加强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2.促进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适应重大和复杂科学技术需求
(1)继续着力打造与轻工、化工、材料、医学等交叉融合的“环境+”协同创新模式。
(2)持续鼓励中青年教师在交叉领域申请合作项目,培养科研创新人才。
(3)每年组织 2-3次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工作会议和学术会议。